房貸寬限期真的划算嗎?別讓三年後的帳單變成惡夢

by 昕宇不動產規劃
房貸寬限期真的划算嗎?別讓三年後的帳單變成惡夢|昕宇不動產規劃提醒房貸族正確認識寬限期風險

房貸寬限期真的划算嗎?別讓三年後的帳單變成惡夢

房貸寬限期雖能短期減輕壓力,但三年後月付暴增,甚至可能成為財務惡夢。透過阿杰的故事,帶你正確認識寬限期風險。

案例故事:阿杰的選擇

阿杰 32 歲,在科技業工作,薪水不錯,和太太結婚後不久,兩人決定買一間總價 1200 萬的房子。買房前,他們努力存了多年頭期款,好不容易跨出人生大步。

最大的挑戰就是每月房貸壓力。當初房仲和銀行人員都建議他:「可以考慮 3 年寬限期,前幾年只要繳利息,負擔會輕鬆很多。」

聽到「月付少一萬多元」這個差距,阿杰覺得很心動。於是,他選擇了 3 年寬限期方案。

一開始的確很輕鬆。每月房貸只要繳 2 萬多元,比原本計算的 3 萬 5 千元省下不少。阿杰和太太利用這段時間添購家具,還計畫去旅行。那幾年,他們覺得生活比想像中更寬裕。

然而,三年一到,寬限期結束。新的繳款單寄來,他們傻眼了:每月房貸瞬間跳到 4 萬多元。孩子剛出生,家中開銷增加,兩份薪水大部分都被房貸吃掉。

阿杰無奈地說:「當初以為寬限期是救命繩,現在才知道只是把壓力往後丟,甚至更重。」

什麼是房貸寬限期?

房貸寬限期指的是一段時間內(通常 1–3 年),借款人只需繳利息,不必還本金。

銀行提供寬限期的用意,是幫助借款人在初期資金壓力大時有喘息空間,例如:剛買房要裝潢、結婚有支出、或收入還在成長期。

優點:前期負擔輕,資金彈性大。

缺點:本金完全沒減少,等寬限期一結束,月付會比一開始預估更高。

為什麼寬限期容易誤判?

很多人和阿杰一樣,剛開始會被「月付金額變少」吸引,但卻沒想清楚背後的含義。

  • 本金沒減少:三年只繳利息,房貸金額一分沒少,寬限期結束後攤還時間縮短,月付自然大幅增加。
  • 總利息更高:本金不變,利息計算基礎相同,總利息支出比沒有寬限期更多。
  • 假性輕鬆:前期壓力小,容易誤以為「錢變多了」,結果用於消費或投資,忽略三年後的壓力。

哪些人適合?哪些人不適合?

寬限期不是壞工具,但要看你有沒有規劃。

✅ 適合的人

  • 剛買房,需要一點緩衝金買家具、裝潢。
  • 預期收入短期內會增加(例如工作升遷、事業成長)。
  • 有紀律的投資習慣,把省下的錢拿去投資或儲蓄。

❌ 不適合的人

  • 收入已經接近極限,未來不會有明顯增加。
  • 沒有額外儲蓄或投資規劃,只想「暫時輕鬆」。
  • 把寬限期當成省錢工具,卻沒有準備結束後的還款能力。

阿杰的後記

阿杰後來回顧這三年,心情很複雜。他承認寬限期的確幫助他們度過了新婚裝潢的壓力,但因為缺乏長期規劃,最後反而把自己逼到更辛苦的處境。

「如果當初有人提醒我,寬限期只是延後壓力,我可能會更謹慎選擇。」阿杰說。

現在的他,開始認真記錄家庭收支,也建立緊急預備金,避免再陷入同樣的困境。

自我檢視:在按下同意前,先問自己 4 個問題

  1. 三年後(或期滿後),我的收入能實際提升多少?有把握嗎?
  2. 家庭支出是否會增加(新生兒、長輩照護、教育費、車貸等)?
  3. 現在省下來的錢,我是否已經有固定比例投入緊急預備金/儲蓄?
  4. 如果利率或環境變動,還有備用方案嗎(保留流動性、談判空間等)?

總結

阿杰的故事提醒我們,寬限期看似輕鬆,但背後隱藏的是延後的壓力。對有規劃的人來說,它是一個喘息空間;但對沒有準備的人來說,它可能是更沉重的負擔。

買房不是一時的決定,而是長期的責任。房貸寬限期能不能幫你,關鍵不在於方案本身,而在於你是否已經規劃好未來的財務走向。

專業建議

  • 在選擇房貸寬限期前,先做好收支規劃。
  • 建立緊急預備金,避免寬限期結束後壓力暴增。
電話 Facebook LINE Instagram Threads YouTube TikTok